close
理財不只是技巧,或是靠運氣,如何累積財富、運用財富還反映「一個人的活態度與哲學」。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行一,他用截然不同的觀點看待理財,提出「幸福理財」的概念,讓人在忙著增加存摺上數字的同時,能稍停下腳步,檢視自己是否忘了理財的最終目的,其實是追求幸福。

博達爆發財務危機讓投資人損失慘重,而且交易所已決定將其下市,看來投資人的希望更加渺茫了。博達事件雖然傷害了許多人,但對理財而言卻有極佳的啟示作用,足為大眾之殷鑑。基本上,博達主事者犯的錯誤是一開始好高騖遠,當發生問題之後未專注扭轉本業來解決問題,反而希望藉財務操作脫離困境。

依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(金管會)的調查報告以及媒體的各種報導,我們大致可勾勒出博達出事的軌跡。主事者盼望成為產業之翹楚而過渡擴充,在業績不如預期而且認為訂單終會來到的心態下,為避免投資人知悉公司經營不善而影響股價,便設立人頭公司或與其它公司勾結製造「假」應收帳款。

之後為了進一步美化財務報表以方便融資,便將假應收帳款貼現,造成財務報表上有鉅額現金,但這些現金是與銀行約定好在應收帳款能回收的情形下才可動用的,所以是虛偽的現金。

爾後愈陷愈深,替海外公司的銀行貸款作擔保,讓該海外公司以銀行貸款購買博達的海外可轉換公司債(ECB),博達再將所收取的發債資金歸還貸款銀行,而該海外公司立即將可轉債轉換成股票在股市賣出,套出了公司的資金。

博達為了方便發債,並順利讓該海外公司將股票在市場中賣出以便套出公司資金,一不做、二不休,還實施庫藏股來支撐股價並創造流動性。

博達犯了幾個理財大忌,非常值得借鏡。其一是沒有把本業做好,反而想藉財務操作解脫困境,事實上,只有繼續專注本業,才有可能否極泰來。一般人最希望能找到一本萬利的投資,將債務一筆勾消,或者立即改善生活困境,但是只有一步一腳印把工作做好,才能漸漸脫離苦海。

其二是適度的財務槓桿(借錢)可以協助本業發展,創造更多的利潤,譬如企業借錢買機器設備,個人借錢受教育等等,都是可以增加競爭力的作法,但是如果借了錢沒有好好運用在本業上,或者是揮霍掉,最後一定會有惡果。

其三是對企業而言只有在為了增進本業實力的情況之下才能借錢,例如增加研發能力、改進生產設備、提昇員工福利等等,但在借錢之前必須要先做好財務規劃或資本預算分析。對個人而言也是如此,只有在能增進個人工作實力的情況之下才能借錢,例如增加知識、改進工作及生活環境、提昇生活情趣及素質等等,但在借錢之前必須要先做好理財規劃,分析適合自己的借錢方式之後才能負債。「月光族」(按:指到了月底前就錢花光光)或者是大量入不敷出的人,最可能會鋌而走險,而落得類似博達的下場。

(作者是政大財務管理系所教授,本專欄每周一刊出)

【2004/07/26 經濟日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ji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